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男同,窄裙大腿教师波多野结衣,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http://f0676.cn 鄉村旅游投資管理為主業,并開發相關周邊產品及服務的新興公司 Tue, 10 May 2022 07:34:3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1.15 http://f0676.cn/wp-content/uploads/2019/03/cropped-2-32x32.png 川北舊事 – 四川正南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http://f0676.cn 32 32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六集 —《摩崖石刻》 http://f0676.cn/?p=2937 http://f0676.cn/?p=2937#respond Sat, 06 Nov 2021 01:56:30 +0000 http://f0676.cn/?p=2937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六集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中的璀璨明珠,千載歲月悠悠,栩栩如生的造型穿越歷史的時空,綻放出中國藝術與文化之光。

摩崖石刻,是在山崖石壁上進行刻字、刻畫、浮雕、圓雕等雕刻工藝的統稱。歷經歲月更迭,摩崖石刻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不斷發展,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恢弘史冊之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川北摩崖造像,或是雕刻細膩、線條流暢的上乘之作,或是雕刻簡單、線條生硬的隨意刻畫,歷經風雨,滄桑斑駁,涵蓋了從隋唐宋到元明清各個時代,成為摩崖石刻文化的藝術寶庫,在川北大地星羅棋布,如畫鋪陳,蔚然壯觀。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2937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五集 —《古寨》 http://f0676.cn/?p=2766 http://f0676.cn/?p=2766#respond Thu, 05 Aug 2021 06:56:41 +0000 http://f0676.cn/?p=2766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五集 —《古寨》

古山寨,作為以家族、村莊為單位,或是官方軍事要塞在險要的山頭上修筑用來避亂防災的防御性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千年歷史賡續之中的獨特符號,在中國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文化史詩中,古寨是不可忽略的文化組成部分。

歲月滄桑,山水靈秀。在風華奪目的川北大地,一座座古寨雄立于山巔之上,神工天巧,古韻斑駁。承載著這方土地厚重的歷史,見證著千載歲月的崢嶸故事,成為川北大地之上一道道靚麗風景線。

探尋,歲月滄桑中的不朽川北。

觸摸,歷史崢嶸間的砥礪征程。

走進川北,走進散布在各個山巔之上的近百個古山寨,在與歷史的重逢中感懷曾經的文化內蘊,解讀一個民族,一方熱土背后的文化基因。古建遺址,被譽為“最直觀的教科書”。

一座古山寨,見證百年歷史的兵戈烽煙,風云變遷,篆刻在中國厚重文化長卷之上,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觀。從南宋末年抵御蒙軍到清代晚期,川北地區的一座座古山寨,見證了數百年的歷史事件,為研究地方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千年文脈源遠流長。伴隨著歷史的變遷,一座座山寨已不再擁有曾經的功能,逐步經演變成了旅游景點,成為傳承文化與歷史的載體。古寨是歷史的見證,更反映了川北人民的一種智慧、一種精神,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2766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四集 —《送絲蠶》 http://f0676.cn/?p=2400 http://f0676.cn/?p=2400#respond Sat, 14 Nov 2020 03:49:59 +0000 http://f0676.cn/?p=2400

  《史記》記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中國上古養蠶治絲的偉大發明家,5000多年前誕生于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嫘祖原名王鳳。她自幼聰穎,采果奉親,發現天蟲吐絲結繭,細心觀察蠶的生長規律,嘔心瀝血,首創野蠶家養。

   為了紀念嫘祖,川北地區人民用“送絲蠶”的演唱形式在本地長期傳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從初一起給人和家禽家畜過年,其順序是: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牛十虎……。初八為蠶過年,“送絲蠶”表演也就從正月初八蠶過年開始走村串戶,直到正月十五表演結束。演唱隊一般有8人。其中1人演唱;1人扮背絲童;2人扮“絲公爺”“絲公婆”;4人敲鑼擊鼓。內容主要是紀念嫘祖和祈求消災避難、植桑興蠶、五谷豐登、財源旺盛等。現在這個習俗幾乎滅絕了,只有西水鎮宋家坪村還保持了這個傳統而又健康的習俗,村老年協會的宋瑜祥說…..

   多人表演的叫大儺,《送絲蠶》屬大儺之一。一兩個人走家竄戶演唱的叫小儺,內容一樣是祈求五谷豐登、財源旺盛、家庭和睦幸福。《送絲蠶》唱法多樣,唱詞不一,道具各異,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服裝也沒有多少講究。不少散落在民間的藝人,他們無聲的傳承著《送絲蠶》這一地方文化。在接觸中他們講述了過去到各家各戶去耍儺儺唱絲蠶的酸甜苦辣,也介紹了送絲蠶的傳統唱法和傳統表演形式。

   其中雙峰鄉的馮爵昌背上背一個布包袱,包袱里裝有出門用的日用品和一把蓑草,蓑草代表蠶絲,手敲馬鑼邊走邊唱,祝福主人養蠶順利,蠶繭豐收。

   同是雙峰鄉的曹文忠是一個做儺面具的。過去,每年正月初八都要帶著他做的面具到各家各戶送絲蠶祈福。

   而太霞鄉的張國偉帶著一個沒有下顎的小面具,手里拿一個馬鑼和一桿小秤。(他手敲馬鑼邊唱邊介紹秤的功能和來歷,然后用送絲蠶的曲調演唱為主家祈福。)

   西水鎮的敬玉光是個多才多藝的農民,川劇、嗩吶、送絲蠶他都會吹會唱,而且還懂得多種送絲蠶曲調。勞動累了,在田邊地角也會唱幾句來消除疲勞。

   民間儺文化體現了人們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具有地域性和獨創性的特征。它服務于農耕社會,也是維系當地居民凝聚力的文化形態,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2400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三集 —《楊麻子曲藝》 http://f0676.cn/?p=4137 http://f0676.cn/?p=4137#respond Sat, 15 Aug 2020 12:08:15 +0000 http://f0676.cn/?p=4137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三集 —《楊麻子曲藝》


金錢板《武松打虎》


評書《薛仁貴征東》


花鼓《柳蔭記》


川劇清唱《曹操殺奢》

金錢板《武松打虎》驚險刺激,打得是流暢生動、鏗鏘有力。

評書《薛仁貴征東》形式活潑,極富感染力。

花鼓《柳蔭記》聲情并茂,令人沉醉。

川劇清唱《曹操殺奢》有板有眼,川味十足。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川東北曲藝,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在豐富的品種中發揚光大。建興,一個仍保有許多古建筑的小鎮,又響起了熟悉的曲藝聲…

76歲的楊召才藝名楊麻子無子無女,只有一位老伴相伴,右眼失明,左眼視力0.3,就職的縣曲藝團解散后便回家務農。又逢趕場日,和往常一樣從永慶家里出發,步行三十分鐘坐上熟悉的公交車他又一次來到建興鎮。看起來,他似乎只是一個走在人群中都不會有人注意的老人。然而,他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曲藝人,川劇、評書、四川金錢板、四川花鼓、四川清音、四川盤子、四川車燈他都信手拈來。

金錢板《武松打虎》驚險刺激,打得是流暢生動、鏗鏘有力。評書《薛仁貴征東》形式活潑,極富感染力。花鼓《柳蔭記》聲情并茂,令人沉醉。川劇清唱《曹操殺奢》有板有眼,川味十足。他甚至還可以將毛主席的文章改編成曲藝節目,讓人贊不絕口。修房立屋、紅白喜事、生男嫁女、滿月周歲,他字正腔圓的表演,成為許多人家大事的見證。

茶館老板張茂先是一個好心腸人,一杯茶4元錢,從早上可以喝到下午。無論進今天收入多少,每場都要給楊召財付35元的演出費。演出費從4元到35元,演出時間從上場90分鐘到下場60分鐘。他微薄的收入,也僅僅夠維持生計。聽了多年評書的觀眾從不問他值不值,因為他一定會說:不問值不值,只問對不對!

改革開放以來的文藝政策寬松,經濟發展為百姓帶來生活的寬裕,他仍然堅持講評書。科技和網絡快速發展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安安靜靜坐下聽曲目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并不感覺受到冷落和淘汰,只要還有一個觀眾,他都要認認真真唱下去。鏗鏗鏘鏘、咿咿噢噢里包含的是傳統的美德、歷史的文化!

楊召才淡泊名利,匠心繡口,自成藝人風骨;學無止境,老驥伏櫪,皆是傳揚態度。他是皓首窮經的農村老者,他身上累積多年的民間曲藝之光,一直照耀著幾十年來熱愛并堅持熱愛的觀眾,也感染著無數青年后生。

隱匿山河,深藏市井,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他是皓首窮經的農村老者,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傳承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把堅持變成熱愛,把曲藝變成生活。楊召才這樣綿延不息的傳承與熱忱,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永存!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4137 0
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三集 《楊麻子曲藝》拍攝花絮? http://f0676.cn/?p=4093 http://f0676.cn/?p=4093#respond Fri, 31 Jul 2020 10:27:58 +0000 http://f0676.cn/?p=4093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四川曲藝品種豐富多彩,又有濃厚的四川鄉土氣息的。在四川城鄉的茶館、書場等公共娛樂場所,農村的婚慶壽慶,還可以欣賞到曲藝藝人的表演。


建興場古屬巴郡閬州,古新井縣的門戶。現在保留著少量清末或民國初期所建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雖破爛不堪,但有一個地下室書場卻是川北少有。

楊召才,藝名楊麻子,男,77歲,南部縣永慶鄉水埡村人,有老伴無子女,左眼視力0.3,右眼失明。楊先生從藝50多年,曾在縣曲藝團工作,精通川劇、金錢板、四川花鼓、四川盤子、評書等曲藝劇目,曲藝團解散后回鄉務農仍割舍不了曲藝。

楊老師的曲藝曲目很多,有傳統的段子,也有隨口而出自編自演的,其唱腔字正腔圓,表演聲情并茂。他打的金錢板《武松打虎》,既打出了險象環生的雄壯氣勢,又打出了清風流水的委婉。他演唱的評書《薛仁貴征東》“夜夢賢臣”,表現的喜怒哀樂形式活潑,極富感染力。他唱的四川花鼓《柳蔭記》“四九求藥方”聲情并茂,婉轉動聽讓人沉醉。他一個人打擊樂器,一個人演唱的川劇清唱《曹操殺奢》,有板有眼川味十足。他還把毛主席紀念張思德同志的文章《為人民服務》改編成曲藝節目來表演,觀眾聽了都贊嘆不已。

為了曲藝藝術,為了民族文化,楊召才老師就這樣無怨無悔的堅持,默默無聞的守護著南部這方土地,執著的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大型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三集“楊麻子曲藝”近期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4093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二集 —《古場遺蹤》 http://f0676.cn/?p=3969 http://f0676.cn/?p=3969#respond Fri, 19 Jun 2020 09:06:34 +0000 http://f0676.cn/?p=3969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二集 —《古場遺蹤》

南部縣,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千年古城。隨著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歷經百載蝶變,早已褪盡曾經的市井風情。清光緒二十二年《南部縣與圖考》記載,當時南部全境共有80個場鎮,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如今大批富有特色的古場鎮文化和傳統風貌開始漸漸成為遠去的歷史。

石河場

走進始建于清代石河場,斑駁古樸的道路,古韻典雅的建筑,令人流連忘返。作為南部縣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古場,街長608米,寬約5到6米,總占地面積約11270平方米。飛檐斗拱,古意盎然,其建筑多為單檐懸山頂,青瓦屋面,穿斗結構,東西兩端文昌宮、張飛廟為歇山頂,抬梁結構,蔚為壯觀,引人入勝。整個場,一樓一底,下裙板上間壁,個別有明樓,古場有161間門面,中間有城隍廟,住有80余戶人家。

聚龍場

聞名遐邇的醴峰觀,是當地久負盛名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境內僅存的七處元代建筑之一,建于大元大德十一年,其斗拱建筑,風格獨特,堪稱典范。而坐落于醴峰觀山的聚龍場,建設于清朝年間,主要房屋以穿斗結構為特色,多為單層建筑,個別有樓,街沿寬2米,階上立有一排檐柱,墻壁下多為裙板,部分設有柜臺。現在住有30多戶人家,古老的街道上,留存著百年老場的味道。每逢玉米收獲的季節,村民便聯袂而來,用獨特的晾曬方法晾曬玉米,形成了難得一見的亮麗風景線,引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梨子埡古場

地處永定鎮永定村的梨子埡古場,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古場成南北走向,穿斗結構,街長132米,寬3米,建于斜坡至上,房屋起伏錯落。街基本成一條直線,坡頂略有轉折,部分檐柱外露于街。梨子埡是古南部通往通江、南江、巴中的商路重要集鎮,現存字庫塔和戲臺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合場也依稀可見昔日古的影子。

原保城鄉

一個流傳千載的故事,一方人文薈萃的沃土。隋大業四年,西水縣從西河鄉嚴家壩遷至保城。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南部縣,置保城鄉,始有保城廟場。保城街道房屋都是木結構建筑、青瓦屋面、石板街。現已不復存在。唯有古縣衙保存較好,大殿與奎星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梁上題有 “康熙戊午復古重建”字樣。場東學校除古防衛城墻被毀以外,保城文廟還保存完好。

大橋場

大橋場,地處古閬州充國八縣之一的新井縣。北宋陳氏三狀元出生于此,堯叟官至樞密使同平章事,堯佐官至宰相,堯咨官至工部侍郎、右諫議大夫。三狀元才干卓絕,勤政清廉,倡學重教,百姓無不敬仰擁戴。至今猶存當年陳氏三狀元讀書遺址”漱玉巖”,陳母杖墜金魚處“金魚橋”等遺跡。如今的古街也只剩下不足百米的新井街、文廟街和金魚街。

建興場

綿延千載,人文厚重。古韻悠然,歲月留香。走進始建于東漢末年的建興場,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場讓人仿佛重回千年之前。雖屢經戰火,建興場連綿不絕,平橋碼頭帆影交錯,商賈云集。如今的建興鎮拱背橋街,仍然保留有少量古建筑,但大多數以清末或民國初期所建居多。場內建浩寺始創于清仁宗嘉慶十年,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左右廂房的四合院式建筑。

盤龍場

與建興場厚重歷史不同,盤龍場以地勢雄奇聞名四方,嘉陵江北穿而過,西河靠南而流。山勢蜿蜒,狀若盤龍,故得其名。明洪武五年在此設立驛站,清續以為驛,傳遞朝廷公文郵件。盤龍乃嘉陵江重要的水陸碼頭,明清時期即為南部縣四大產鹽區之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楠木場

車水馬龍,摩肩接踵。步入始建于明代的楠木場,一條長300多米,寬約3米的步行小街令人耳目一新。如今的楠木場現存建筑多為清代所建。有上中下和草街子之分,街間都設有一個小型尺字拐。民國時期,商賈云集,70戶人家于場上開鋪經商,集市貿易十分活躍。

李渡場

位于嘉陵江支流西河的下游的李渡場,明清以來便為都鄉治所,是西河流域的重要水陸碼頭。整個古場成拐尺型,三個柵子門將場鎖在西河邊上,以防兵痞盜賊。據82歲老人趙正直介紹:歷史上的李渡場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斗市、花市、酒房、油房、板式、窗式商鋪、土墻、磚墻、石板路一應俱全,堪稱古代文化的博物館。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昌宮,在當地享有盛名,激勵著代代學子求學奮斗。

謝河場

嘉陵江邊,古時繁華,更是兵家必爭之地。緊鄰嘉陵江畔的謝河場,緊鄰臺、王爺廟、三洞橋、太子巖、天生橋等明清時期的名勝古跡不勝枚舉,美麗的羊子橋神話傳說更為其增添神秘色彩。(李天林)

石板場

距新井縣二十里的石板場,據《同治增修南部縣志》記載,其附近的“譙王城”,是十六國時期西蜀國,成都王譙縱的故鄉。而在光緒二十二年《南部縣與圖考》中,石板場又名為石壩場,歷經歲月變遷,如今的古場雖不完整,明磚、石板廟、古戲臺、皇娘墳等遺址卻成為千年歷史的見證。

鎮江廟

達摩山下,八丈河畔,一座座古建瑰寶如粒粒明珠。河西文物保護單位“雷家大院”,雕刻精美,故意滄桑。河東歷史悠久的“鎮江廟”,香火綿延。自古以來,鎮江廟場,作為南部縣的西大門,客商如織,絡繹不絕,其周圍古山寨、古寺廟、古道觀枚不勝數如,成為遠近聞名的繁榮之地。

瀘溪場

瀘溪,上至廣元,下通重慶嘉陵江,作為南部縣段最重要的水陸碼頭,成為通江、南江、巴中、儀隴、南部五縣的物資集散地和通商口岸。古往今來,嘉陵江航運船主都以瀘溪為家,素有“小重慶”之美譽,商貿繁榮,熱鬧非凡,上至小瀘溪下至陡梯子,全長五里江面停靠的都是商船,蔚然盛景。

文化的旋律,在這里流淌與激蕩。歷史的回聲,在這里積淀與弘揚。豐富多彩的場鎮生活形態,充滿歲月斑駁氣息的鄉土建筑,傳承著千年前的民風民俗和風水理念等寶貴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

昨日的古場鎮,延續著傳統的生活。今天的古場鎮,開創了新的發展。明日的古場鎮,將沿著弘揚古場文化,助力旅游發展之路,不斷前行,開拓進取,書寫時代新篇!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3969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一集 —《南部古橋?》 http://f0676.cn/?p=3843 http://f0676.cn/?p=3843#respond Thu, 16 Apr 2020 07:46:22 +0000 http://f0676.cn/?p=3843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一集 —《南部古橋》

橋梁,譜寫出古今輝映的發展史詩。

橋梁,見證著山水相依的滄海桑田。

橋梁,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一種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一種深遠雋永的文化思維。

橋梁,它橫跨于山水之間,通達交通,裝點山河,成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縮影,古代文明的標志之一。

品鑒一座橋梁,解讀文化蘊涵。

在厚重博大,充滿生機的魅力南部縣,

一座座橫亙在溪水江河之上的古橋,

堪稱南部活歷史,成為一種獨有的文化符號。

南部古橋,沒有北方的粗獷與剛強,

缺乏江南的溫婉細膩與柔情,

但南部的一溪一橋一舟一鶴,

也可點綴一幅川北水鄉的絕美意境……

走進南部,

于溪流臥波之中,

靜觀夕陽余暉將那一座座古韻悠然的橋梁暈染如畫,宛如世外桃源,更似人間仙境。

南部古橋,主要可分為拱橋、廊橋以及平梁式石平橋,各具特色,風采卓然。

拱橋,大多建在河道上,實用性大于裝飾性。

極具實用性以及觀賞性的廊橋,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大多建立在小溪和住宅園林之中。

在人們生活中,極具實用性的平梁式石平橋,更是舉目可及,數量眾多。

翻看南部橋梁畫卷,

一座座充滿滄桑氣息,

見證著南部千年歷史的橋梁引人入勝,讓人目不暇接。

一座橋梁,

承載著一方水土的精魂文化,

見證著山河變化。

世事變遷,

它是以歲月書寫的文化豐碑,

記錄著世事滄桑,歷史進程。

走進南部,

一座座橋梁,如璀璨星辰,古樸厚重,

在歷史的天空之下,熠熠生輝,

讓人流連忘返。

伴隨著時光的流逝,

南部縣城為紀念陳氏三狀元而建的三元橋,

昔日人聲鼎沸的西水鎮大圓山村青杠埡西河石板大橋,

劍閣縣金仙鎮古驛道上金戈鐵馬的官渡橋,

雖已不復存在,

但那難忘的記憶,古老的傳說,

仍在默默地向后人訴說著,

曾經發生在這里的,

每一個凄婉艱辛悲歡離合的感人故事。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3843 0
紀錄片《川北舊事》登上南充晚報了 http://f0676.cn/?p=3563 http://f0676.cn/?p=3563#respond Fri, 20 Dec 2019 02:59:33 +0000 http://f0676.cn/?p=3563

《川北舊事》主題曲

在南部縣,有這樣一個人,他帶領他的拍攝團隊,4年拍攝了20集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他們拍攝的MV《在南部的天空下》,百萬南部人的手機鈴聲,大多數用的是這部MV的主題音樂。

他的名字叫宋開華, 南部縣保城鄉(現西水鎮)香炷山村人。


工作中的宋開華

12月15日上午,煙雨蒙蒙,車行升鐘湖畔,白霧在湖里升騰,湖中島嶼時而淹沒霧中,時而露出個頭,仙境一般。當記者趕到西水場鎮南部縣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所在的一家茶館時, 宋開華正在組織協會十多個會員商討第21集《川北舊事·南部古橋》和第22集《川北舊事·快要失去的古場鎮》拍攝素材的選擇,以及紀錄片《升鐘湖底的故事》素材搜集人員分工。

張大清、敬衛東、羅良森、何齊海等會員圍坐一張大長桌, 每人面前一個紙杯當茶杯,“1元一杯, 便宜, 還不夠成本”,宋開華說。一群七八十歲的老頭,帶著對川北民間文化、 傳統習俗搶救性挖掘和保護的自覺,吞云吐霧中,一朵朵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綻放, 一個個快消亡的川北民間文化、傳統習俗,通過文字、視頻得以傳承。

儺戲劇照

寶貝都快失傳,心里十分著急

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經川北地區,像一條玉帶把這一地區緊緊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區域性文化,深丘、山區是這個區域的基本地理特征,人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中, 發明創造了各種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傳統習俗, 以支撐自己的精神和生活家園。比如:儺戲、燈戲、號子、小調、山歌、剪紙、戽水、吼拐、蒙籮篩、雞殼子等等。

“這些東西,大多靠口口相傳、手手相傳,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傳承這些手藝、傳唱這些民歌了,看著這些寶貝快要失傳,心里真是著急啊!”70歲的宋開華,1.75米的個子, 國臉少皺褶,肩寬背不駝,行走如脫兔,說起話來聲如洪鐘。

“要把這些東西搜集整理起來并傳承、保護下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財力。剛好這時,一位對民間文化情有獨鐘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王新。”宋開華介紹,今年51歲的王新是南部縣玉鎮鄉(現合并到伏虎鎮)正覺寺村人,早年外出打工,積累了資金和經驗后, 在江蘇昆山辦起了汽車汽配企業,奮斗成為成功人士,但他認為自己永遠都是正覺寺村村民。為了豐富鄉親們的文化生活, 引導他們節日期間遠離賭博, 從2002年起, 他出資在正覺寺村連續舉辦了17屆春節大聯歡活動。

2016年春節, 王新從昆山趕回老家過年。他發現, 過去春節期間表演的花燈、 地燈、皮影、獅舞、儺戲等幾乎絕跡,人們喜歡貼的窗花、墻花、燈花等剪紙,傳統的榨油、戽水、磨面等生產勞作場景很難見到, 流傳在民間的山歌、勞動號子等也差不多成為了絕響。在王新眼里,這些屬于“舊事”的東西,如今正慢慢消失。他一邊悵然若失,一邊覺得自己有義務挖掘、整理、保護它們,讓人們懷舊時有所依托,濃濃鄉愁有所依附。如何讓這些舊事原生態地展現出來?曾經當過電影放映員的王新決定,拍攝紀錄片。

說干就干,他從正覺寺村、南充市南部縣、昆山市里各取一個字,成立了自己擔任董事長的四川正南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聘請南部縣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宋開華擔任公司執行總經理, 表示出資500萬元,拍攝30集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2016年6月,《川北舊事》攝制組組建,聘請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楊之羽擔任導演,宋開華擔任制片人,聘請8名大學生擔任劇務、攝像、剪輯、配音等,首先聚焦具有川北地方特色的剪紙、花燈、地燈戲、儺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步行上萬公里,采訪搜集素材

領取任務后,已是67歲的宋開華奔走于南部、閬中、劍閣、江油、鹽亭等川北所屬縣(市)的山山水水、村村戶戶,采訪搜集素材。“我只讀了6年小學,可我對民間文化的喜愛和王新的信任,讓我不敢有絲毫懈怠。”宋開華說,位于升鐘湖腹心地帶的保城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川北山鄉。公元557年,北周就在這里設置了西水縣,清末設置保城鄉,他就在歷史文化熏陶中靠自學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2004年加入南部縣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并成為負責人之一。

目前,南部縣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已有來自南部、閬中、劍閣、江油、鹽亭等地的農民會員400多人, 年齡從二三十歲到八九十歲,扛起鋤頭就種田種地種莊稼,放下鋤頭就寫詩填詞畫畫,他們為宋開華提供了大量的川北傳統文化素材,宋開華根據這些素材信息,登門上戶采訪,根據采訪記錄,撰寫每集《川北舊事》的解說詞和拍攝提綱,聯系組織群眾演員。“南部縣60公里的嘉陵江兩岸,全長303公里的西河兩岸,我都是一步一步走完了的。四年走下來,行程上萬公里。長年累月都是一個背包伴隨我,包里裝的是攝影支架,夏天裝礦泉水,冬天裝開水,還有一瓶白酒,走餓了累了,就在樹下歇腳喝水喝酒啃饅頭。”

這還不算啥, 最危險的一次是碰得頭破血流。“那是在江油市云集鄉鉆西河溶洞,探尋一滴一滴的水從碳酸鹽巖上掉下來,然后匯入了浩瀚的升鐘湖奇妙的景象,巖石打滑,摔倒了,頭上摔了個口子,血流不止,同事急忙拿出急救包包扎,才把血止住,繼續前行。”宋開華說起這些險情,泰然自若,他說這種泰然自若源于自信,這自信就是文化自信。

2016年6月開始拍攝第一集《川北舊事·大坪剪紙》,網上點擊量超過7萬。到目前,王新已投資200萬元,陸續拍攝了20集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爭取再用兩年時間,把后面的10集《川北舊事》拍出來。”宋開華滿懷信心地說。

呈現藝術珍品,散發鄉土氣息

“清早起來嘛哥哎,去上梁嘛妹兒喲,摘片樹葉兒玩耍,叫叫吹響響,花花扇兒搖;情妹兒聽到嘛哥哎,樹葉兒響嘛妹兒喲,假裝出門玩耍,叫叫晾衣裳,花花扇兒搖;衣裳晾在嘛哥兒哎,竹竿上嘛妹兒呀,眼淚汪汪玩耍,叫叫進繡房,花花扇兒搖;娘問女兒嘛哥哎,哭啥子嘛妹兒喲,莫得粉子玩耍,叫叫漿衣裳,花花扇兒搖。”

在第二十集《川北舊事·民歌小調》里,閬中古城土生金客棧民歌手王建華唱的民歌小調《晾衣裳》,婉轉悠長,配以古城院落青瓦木格子門窗、木案桌、青花瓷茶具,別具一格的古城風情展示悠然。“月兒落西霞,那西霞像冤家,冤家不來喊我家耍,我心里亂如麻。”同樣在《川北舊事·民歌小調》里,南部縣丘埡鄉(現合并到大坪鎮)村民李登勤唱的《月兒落西霞》,粗獷嘹亮,與陜北民歌有得一比。李登勤說,過去集體生產的時候,他們山溝里面的老百姓沒有什么文娛生活,高山地區,出門就爬坡,群眾擔起大糞,一串一條龍,唱起山歌,扯起嗓子,高興得很,為啥呢?因為唱起山歌小調,就不知疲勞,勁也來了。這首《月兒落西霞》,在綿陽、廣元、南充、巴中的山區都有傳唱。

《川北舊事》搜集的一些老傳承人的現場表演彌足珍貴。劍閣縣鹽店鎮五指山村的“竹馬調”,富有燈戲的短小精悍、口語俚曲成趣特點。南部縣雙峰鄉87歲的曹文武老人,改編宣傳孝善道德的花鼓小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部縣升鐘鎮80歲的張福英老人唱的《幺妹放羊》《買雜貨》《繡花荷包》等,有勞動的樂趣活潑,語言質樸淺白;有愛情的情真意切,意境含蓄優美,在群眾中演唱深受歡迎。

每集《川北舊事》將該集故事的來源、流傳區域、特征特點、表現形式、典型傳承人等一一呈現,圖景都是川北的山水、土地、房屋、樹木,解說是純正普通話,現場當事人的說唱,又是純正的四川話或川北方言,娓娓道來,自始至終,如身臨其境。

這些民間藝術珍品, 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川北舊事》包括人文、地理、故事、傳說、民風、民俗、戲曲、山歌、勞動號子、傳統勞動工具和勞動過程等,每集時長20分鐘左右,每分鐘都可以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每一集都飽含著濃濃的鄉愁,這既是一種文化自信豪情的流露,又是一種文化自覺責任的擔當。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3563 0
《川北匠心錄》(一)“楊麻子”曲藝 http://f0676.cn/?p=3555 http://f0676.cn/?p=3555#respond Thu, 19 Dec 2019 03:12:00 +0000 http://f0676.cn/?p=3555

南部縣建興鎮交通便利,市井繁榮。她前臨寶馬河,背靠蓮花山。徐岸河左繞、占巖河右環。平橋前后車水馬龍,街區內外熱鬧非凡。這里還保留著少量的清末或民國建筑,高低錯落,層次分明。人頭涌動,商賈如云。拱背橋街是建興古鎮歷史的見證,在這里還能聞到建興的古色古香。

一座樓下的地下室茶館里,有一位南部曲藝前輩叫:楊召才,藝名“楊麻子”,男,75歲,永慶鄉水埡村人,有老伴無子女,左眼視力0.3,右眼失明。楊先生從藝50多年,曾在縣曲藝劇團工作,他精通川劇、評書、金錢板和四川花鼓等曲藝劇目。南部縣曲藝劇團解散后回鄉務農也沒忘曲藝,逢建興2、5、8趕場天,楊老就總是按時到一個張姓老板開的地下室茶館說書唱曲,上場90分鐘,下場60分鐘,哪怕茶館只有一個聽眾,他也要堅持把所表演的曲目演唱完。

楊老師表演四川金錢板(手機視頻)

茶館老板也是一個好心腸人,來聽曲藝的顧客只收3元錢一杯茶,邊聽曲藝邊喝茶,從早上可以喝到下午。茶館無論收入多少,張老板都要給楊老師每場付工資35元,中午還要管一頓飯。楊老師從他家到永慶場要走30多分鐘的路,然后坐車到建興場,往返車費16元,余19元,每月按10場計算,楊老師每月的演出費大約是190元,盡管收入低微,楊老師還是一直堅持演出了13年之久。
工匠精神是一種理念,一種對自己的作品不斷精益求精,不斷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在不斷雕琢中享受著自己作品的升華。楊召才老師懷著一顆“匠心”,為了藝術,為了民族傳統文化,無怨無悔的堅持演唱曲藝,歌頌南部這方熱土,執著的傳承著南部的民間傳統文化,他的這種工匠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3555 0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第二十集 —《民歌小調》 http://f0676.cn/?p=3535 http://f0676.cn/?p=3535#respond Fri, 29 Nov 2019 02:57:51 +0000 http://f0676.cn/?p=3535


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


《川北舊事》


第二十集 —《民歌小調》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每個地方都有不同風格的民歌。民歌由三大類別組成: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小調一般流行于鄉村,具有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日常生活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

小調分抒情歌、詼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民間有很多俗稱,如小曲、俚曲?、村坊小曲、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等。

川北小調的內容廣泛而豐富,有表現節日喜慶,輕快活潑、熱情奔放,娛樂性較強的小調,有多種多樣委婉細膩的抒情小調,同時還與當地的民間說唱和地方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互相滲透,互為影響,如“金錢板”、“打錢架”、“花鼓”、“燈戲”就是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曲。“月兒落西霞”、“孟姜女哭長城”、“苦媳婦”、“祝英臺”等小調在川北地區的綿陽、廣元、巴中和南充都有傳唱。

南部縣文化館收集了230多首山歌,其中屬于小調的就達80多首。

劍閣縣鹽店鎮五指山村的“竹馬調”,富有燈戲的短小精悍、口語俚曲成趣。

南部縣雙峰鄉的“看燈”、“堂屋當中一根藤”、“青杠葉兒背背青”、“媳婦起花心”等小調聯唱輕快活潑、詼諧幽默。

南部縣雙峰鄉村民87歲的曹文武老人,改編宣傳孝善道德的花鼓小調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南部縣升鐘鎮馬龍廟村,80歲的張福英老人唱的“幺妹放羊”、“買雜貨”、“繡花荷包”等,有勞動的樂趣活潑,語言質樸淺白;有愛情的情真意切,意境含蓄優美。在群眾中演唱深受歡迎。

鄉村小調是寶貴的民間藝術,是人類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的精神財富。時過境遷,悠美的曲調再難重新奏響,精美的唱詞也漸漸地模糊在人們的記憶里。鄉間小調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The-end

]]>
http://f0676.cn/?feed=rss2&p=3535 0